八通關古道自東埔越過大水窟後,並非一路向東,而自沙沙拉比駐在所突然向西迴轉,深入南大水窟山的山腹,迂迴繞行在塔達分溪上游幾條支流的高山深谷間。
建於1930年的意西拉鐵線橋,就是這段迂迴古道的終點,走過2000年左右新建的意西拉吊橋,路就開始乾脆的一路向東。
這是一處絕景,或許是台灣僅有的「新舊並立」吊橋。
因為意西拉鐵線橋,是整段八通關古道東段21座大小吊橋中,唯一一座留存至今的古吊橋,其他不是消失在歷史的流動裡,就是已改建成新橋。時間已帶走了古道上太多東西,而20年前新建意西拉橋時,玉管處非常有遠見的採取「新舊並陳」的方式,讓新吊橋座落於舊橋一旁,使得往來人們得以水平的、細細的欣賞那經歷了90年歲月洗禮,搖搖欲墜的、鐵絲編成的老吊橋身影。
儘管如此,20年過去了,今日往來的人們一定有發現,老吊橋在靠近新吊橋一側的鐵線主索,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低、垂頭喪氣般的沒精神。直到走到南側橋塔時,才會恍然大悟——啊!原來呀!
林一宏老師在2005年出版的《八二粁一四五米》中寫到「南側橋頭則沒有結構性問題」,然而14年過去(這趟旅程時間為2019.02),南側橋頭的東側門柱與頂端橫梁,已經由於自然侵蝕而整個朽穿。某天,橋塔再也支撐不住主索龐大的重量,「啪!!」一聲,主索貫穿了承載自己超過80年的檜木梁,重重落地,讓整座吊橋劇烈晃動,留下殘缺的橋塔,成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。
因此,我在此地整整又花了40分鐘,記錄新舊兩座吊橋的狀況。希望這樣的絕景,能如玉管處拯救太魯那斯駐在所一般,在適當的整修下,繼續在塔達分溪上陪伴著我們,而不是和其他20座同梯一樣,消失在大自然無情的摧折之下。
畢竟,這是我們僅存的,可能是唯一還堪稱完好,還能從伸手可及的一旁細細觀察的日本古吊橋了。
#八通關訪太魯那斯・今昔並立的意西拉鐵線橋